一、糖尿病的定义与类型
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。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,特别是眼、肾、心脏、血管、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。
(一)1 型糖尿病
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。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了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胰岛 β 细胞。由于胰岛 β 细胞受损,身体几乎无法分泌胰岛素。胰岛素是一种能够帮助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激素,没有胰岛素,葡萄糖就会在血液中堆积,导致血糖升高。
1 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,但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。患者往往起病较急,症状明显,如多饮、多食、多尿和体重减轻(“三多一少” 症状)。
(二)2 型糖尿病
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,主要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,同时胰岛 β 细胞功能也逐渐减退。胰岛素抵抗意味着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,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,使得血糖不能正常地进入细胞被利用。
2 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遗传因素、生活方式(如肥胖、缺乏运动、高热量饮食等)。其发病过程较为隐匿,很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,或者症状较轻,容易被忽视。
(三)特殊类型糖尿病
包括因某些基因缺陷、胰腺外分泌疾病(如胰腺炎导致胰腺组织受损)、内分泌疾病(如库欣综合征等影响胰岛素作用的疾病)等引起的糖尿病。还有药物或化学品诱导的糖尿病,例如长期使用某些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,引发糖尿病。
(四)妊娠期糖尿病
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。怀孕时,孕妇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,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,这些激素可能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,使得孕妇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。
一般在怀孕 24 - 28 周时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进行筛查。妊娠期糖尿病如果不加以控制,会对孕妇和胎儿都产生不良影响,如增加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的风险,导致胎儿过大、早产等。
二、糖尿病的症状
多饮:血糖升高导致血液渗透压增高,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,使人产生口渴的感觉,从而导致饮水量增加。
多食:当身体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时,身体会误以为能量不足,大脑就会发出饥饿信号,促使患者进食量增加。
多尿:血糖过高,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,使得葡萄糖随尿液排出,这会带走大量的水分,从而导致尿量增多。
体重减轻:由于身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来提供能量,身体开始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,导致体重下降。不过,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,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肥胖而体重不减轻,甚至可能会增加体重。
乏力:身体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,能量供应不足,同时,由于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加,患者会感到疲倦、乏力。
视力模糊:高血糖会使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,导致晶状体变凸,从而引起视力模糊。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引起视网膜病变,这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皮肤瘙痒: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和皮肤微血管,容易引起皮肤瘙痒。尤其是外阴部瘙痒较为常见,因为此处皮肤较为娇嫩,且局部环境温热潮湿,更易受到高血糖的影响。
伤口愈合缓慢: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,而且会影响血液中白细胞的功能,使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。同时,高血糖还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,导致血液循环不畅,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输送到伤口部位,使得伤口愈合缓慢。
三、糖尿病的诊断
空腹血糖(FPG)测定:空腹是指至少 8 - 10 小时未进食。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一般为 3.9 - 6.1mmol/L。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.0mmol/L,且伴有糖尿病症状,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。
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:适用于空腹血糖在 6.1 - 7.0mmol/L 之间,怀疑有糖尿病的人群。测试时,患者需要口服 75g 无水葡萄糖(儿童按每千克体重 1.75g 计算,总量不超过 75g),然后分别在服糖后 0.5 小时、1 小时、2 小时、3 小时采血检测血糖。正常情况下,2 小时血糖应低于 7.8mmol/L。如果 2 小时血糖大于等于 11.1mmol/L,可诊断为糖尿病。
随机血糖测定: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意时间测量的血糖值。如果随机血糖大于等于 11.1mmol/L,且伴有糖尿病症状,也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。
四、糖尿病的危害
急性并发症
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):主要发生在 1 型糖尿病患者中,在胰岛素严重缺乏的情况下,身体开始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,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在体内大量堆积,导致血液酸化。患者会出现呼吸深快、呼气有烂苹果味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,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。
高渗高血糖综合征(HHS):常见于 2 型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老年人。由于血糖极度升高,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,引起严重的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。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、抽搐等症状,病死率较高。
慢性并发症
微血管并发症
糖尿病肾病: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脏的微血管,导致肾小球硬化。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,随着病情发展,可出现大量蛋白尿、水肿、高血压,最终发展为肾衰竭。这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。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:高血糖会影响视网膜的微血管,引起视网膜病变。早期可能出现视力下降、视物模糊,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脱离、失明。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常重要。
大血管并发症
心血管疾病: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。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,使得血管变窄、变硬,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。
脑血管疾病:如脑梗死、脑出血等。糖尿病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,患者可能出现肢体麻木、偏瘫、言语不清等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
外周血管疾病: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,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。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发凉、间歇性跛行(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,休息后缓解,继续行走又出现疼痛),严重时可导致下肢溃疡、坏疽,甚至需要截肢。
神经病变
周围神经病变: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病变类型。患者会出现对称性的肢体麻木、疼痛、感觉异常(如蚁走感、烧灼感)等症状,通常从下肢开始,逐渐向上发展。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。
自主神经病变:累及自主神经系统,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(如便秘、腹泻交替出现)、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(如排尿困难、性功能障碍)、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(如体位性低血压)等多种症状。
五、糖尿病的治疗
饮食控制
控制总热量:根据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体重、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,计算出每天所需的总热量。一般来说,成年人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 125 - 146kJ(30 - 35kcal)热量;中体力劳动者需要 146 - 167kJ(35 - 40kcal);重体力劳动者需要 167kJ(40kcal)以上。
碳水化合物: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 50% - 65%。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复杂碳水化合物,如全谷物(糙米、全麦面包等)、豆类、蔬菜和水果等,避免过多摄入简单碳水化合物,如白面包、糖果、饮料等。
蛋白质:占总热量的 15% - 20%。选择优质蛋白质,如瘦肉、鱼类、蛋类、豆类、奶制品等。
脂肪:占总热量的 20% - 30%。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,如动物脂肪、油炸食品等,适量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,如橄榄油、鱼油等。
运动疗法
有氧运动: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等,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。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,帮助降低血糖。
力量训练:包括举重、俯卧撑、仰卧起坐等,有助于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。肌肉在运动后可以摄取和储存更多的葡萄糖,有利于血糖控制。
运动注意事项: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,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,避免在血糖过高(大于 16.7mmol/L)或过低(小于 3.9mmol/L)时运动。同时,要注意保护足部,避免受伤。
药物治疗
口服降糖药
磺酰脲类:如格列本脲、格列齐特等,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。
双胍类:主要是二甲双胍,它可以减少肝脏葡萄糖的生成,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。
α - 糖苷酶抑制剂:如阿卡波糖、伏格列波糖等,能够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,降低餐后血糖。
噻唑烷二酮类:如罗格列酮、吡格列酮等,主要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。
格列奈类:如瑞格列奈、那格列奈等,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来降低餐后血糖。
胰岛素治疗
按作用时间分类:胰岛素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(如门冬胰岛素、赖脯胰岛素)、短效胰岛素(如普通胰岛素)、中效胰岛素(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)、长效胰岛素(如甘精胰岛素、地特胰岛素)和预混胰岛素(如门冬胰岛素 30、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 25R)。不同类型的胰岛素作用时间和特点不同,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生活方式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治疗方案。
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:胰岛素一般需要皮下注射,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、大腿外侧、上臂外侧和臀部。注射时要注意轮换注射部位,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脂肪萎缩或增生。同时,患者要注意胰岛素的保存,未开封的胰岛素应放在冰箱冷藏室(2 - 8℃)保存,已开封的胰岛素在常温下(不超过 30℃)可保存 28 天左右。
血糖监测
自我血糖监测(SMBG):患者可以使用血糖仪在家中自行测量血糖,包括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等。这有助于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,调整饮食、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。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测量 1 - 2 次血糖。
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测定:HbA1c 可以反映过去 2 -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,是评估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。一般要求糖尿病患者的 HbA1c 控制在 7% 以下,但具体目标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、并发症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。
六、糖尿病的日常管理
足部护理: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,足部容易出现损伤和感染。每天要检查足部是否有伤口、水泡、红肿等情况;用温水(不超过 37℃)洗脚,避免使用热水,以免烫伤;洗完脚后要彻底擦干,尤其是脚趾间;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,鞋子要舒适、透气,袜子要柔软、无破损。
心理调节: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,患者可能会面临长期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容易产生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患者要学会正确面对疾病,保持乐观的心态,可以通过参加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、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。
定期复查: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,包括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、肝肾功能、血脂、眼底检查、尿微量白蛋白等项目。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,调整治疗方案。
下一篇:如何控制高血压和高血糖?